编者按:2024年7月11日,由马来西亚国家团结部指导与主办,马来西亚国家博物局、国家档案局鼎力支持的“义净国际大会”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启幕。山东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宗教学系主任陈坚教授发表《南海诸国的赞咏习俗——以<南海寄归内法传·赞咏之礼>中心》的论文主旨演讲,陈坚教授在演讲中重点介绍了义净大师在印度和南海诸国有关佛教的所见所闻,从学术角度阐述了中国佛教与印度和南海诸国佛教的比较和互鉴。凤凰网佛教文化编发陈坚教授论文观点如下:
研讨会现场
义净法师(635-713)《南海寄归内法传》第三十二传,题为《赞咏之礼》,主要介绍印度佛教“赞佛偈”以及南海诸国人民结合自己的民族特点广泛讽诵“赞佛偈”的佛教习俗。
所谓“赞佛偈”,顾名思义,就是赞叹佛的偈颂。历史上流传的“赞佛偈”主要有以下三部:
一、马鸣菩萨造、【刘宋】昙无谶译的《佛本行经》(一卷,亦称《佛所行赞》);
二、【隋】阇那崛多从多部佛经中摘录而译的《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已佚),《佛宝赞》据说就出自此经第四品《受决定记品》下。
三、龙树菩萨造、【刘宋】僧伽跋摩译的《劝发诸王要偈》,后来义净法师重译,取名《龙树菩萨劝诫王颂》。
义净法师在《赞咏之礼》中说得很明白,即“神州之地,自古相传,但知礼佛题名,多不称扬赞德”,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但知礼佛题名,多不称扬赞德”,亦即只知念佛名号(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等),而不诵《佛本行经》这样的长“赞佛偈”以“称扬赞德”。然而,在印度和南海,义净法师则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景象并记之于《赞咏之礼》,曰:
尊者马鸣,亦造歌词及庄严论,并作《佛本行诗》,大本若译,有十余卷,意述如来始自王宫终乎双树一代佛法,并缉为诗,五天、南海无不讽诵,意明字少,而摄义能多,复令读者心悦忘倦,又复纂持圣教,能生福利。
这里提到的马鸣菩萨所作的《佛本行诗》,就是《佛本行经》,而“五天”则是指印度。从义净法师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马鸣菩萨的《佛本行经》原本“有十余卷”,但当时在印度和南海佛教界流行的并不是全本,而是节略本,只有一卷的汉译本《佛本行经》可能就译自这个节略本。义净法师说,印度、南海一带的佛教徒,无不讽诵《佛本行经》“意明字少,而摄义能多”之节略本(这可都是义净法师亲眼所见),并且一个个都“心悦忘倦,又复纂持圣教,能生福利”,真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越诵越能“纂持”佛教,信受奉行,从而获得福利。
除了《佛本行经》,义净法师在《赞咏之礼》中也对《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作了介绍,曰:
龙树菩萨以诗代书,名为“苏颉里离佉”,译为密友书,寄与旧檀越南方大国王,号“娑多婆汉那”,名“市寅得迦”,可谓文藻秀发,慰诲勤勤,的指中途,亲逾骨肉。就中旨趣,寔有多意,先令敬信三尊,孝养父母;持戒舍恶,择人乃交;于诸财色,修不净观;捡挍家室,正念无常。广述饿鬼傍生,盛道人天地狱。火燃头上,无暇拂除;缘起运心,专求解脱。劝行三慧,明圣道之八支;令学四真,证圆凝之两得,如观自在不简怨亲,同阿弥陀恒居净土,斯即化生之术,要无以加。
可见,《龙树菩萨劝诫王颂》梵语音译为“苏颉里离佉”,系龙树菩萨在专门为南印度亲友、檀越施主乘土国王(号“娑多婆汉那”,名“市寅得迦”)撰写的,故亦称《密友书》。《龙树菩萨劝诫王颂》“可谓文藻秀发,慰诲勤勤,的指中途,亲逾骨肉。就中旨趣,寔有多意,先令敬信三尊,孝养父母;持戒舍恶,择人乃交;于诸财色,修不净观;捡挍家室,正念无常。广述饿鬼傍生,盛道人天地狱。火燃头上,无暇拂除;缘起运心,专求解脱。劝行三慧,明圣道之八支;令学四真,证圆凝之两得,如观自在不简怨亲,同阿弥陀恒居净土,斯即化生之术,要无以加”,简直就是学佛之津梁,解脱之大道,正因如此,所以印度初学佛法的“创学之流”,“皆先诵此书赞,归心系仰之类,靡不研味终身” 义净法师在《赞咏之礼》中并没有提到南海诸国讽诵《龙树菩萨劝诫王颂》的情况,也许南海诸国真的没有讽诵《龙树菩萨劝诫王颂》,因为《龙树菩萨劝诫王颂》是龙树菩萨专门为南印度国王而写,南海诸国不讽诵,也是情理中事情。
南海诸国除了讽诵马鸣菩萨造的《佛本行经》,还讽诵“社得迦摩罗”,且看:
社得迦摩罗,亦同此类(社得迦者,本生也;摩罗者,即贯焉。集取菩萨昔生难行之事,贯之一处也),若译可成十余轴,取本生事而为诗赞,欲令顺俗妍美、读者欢爱、教摄群生耳。时戒日王极好文笔,乃下令曰:‘诸君但有好诗赞者,明日旦朝咸将示朕。’及其总集,得五百夹,展而阅之,多是社得迦摩罗矣。方知赞咏之中,斯为美极。南海诸岛有十余国,无问法俗,咸皆讽诵如前诗赞,而东夏未曾译出。又戒日王取乘云菩萨以身代龙之事,缉为歌咏,奏谐弦管,令人作乐,舞之蹈之,流布于代。又,东印度月官大士,作“毗输安呾啰太子”歌,词人皆舞咏遍五天矣,旧云“苏达拏太子”者是也。
所谓“社得迦摩罗”,是指根据诸佛菩萨往昔的本生、本事故事改编而成的“赞佛偈”。这些“赞佛偈”,“南海诸岛有十余国,无问法俗,咸皆讽诵”,“欲令顺俗妍美,读者欢爱,教摄群生耳”,讽诵的目的无非也就是为了让人们生起学佛之心。然而,“社得迦摩罗”“东夏未曾译出”,没有被译介到中国。与“社得迦摩罗”类似的,“又,戒日王取乘云菩萨以身代龙之事,缉为歌咏,奏谐弦管,令人作乐,舞之蹈之,流布于代。又,东印度月官大士,作‘毗输安呾啰太子’歌,词人皆舞咏遍五天矣,旧云‘苏达拏太子’者是也。”这些歌咏只在印度本土流行,并没有传入南海诸国,也许与它们的特定印度语境有关。总之南海诸国讽诵“赞佛偈”,也是有选择性,并非盲目照搬印度佛教。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英雄山路217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鲁(2022)0000001